“以知足之心調適自己,在現(xiàn)有崗位上盡心盡意履行好自己的職責;以感恩之心調適自己,多理解組織的難處,少生抱怨之心;以平和之心調適自己,淡然面對名利權位和自己的進退留轉。”工作三十余年,李如意一直以知足、感恩、平和這“三心”調適自己的心態(tài),汲取其中的正能量。
以知足之心調適自己
李如意認為,知足是人的一種內心感受,也是一種欲望約束,恰當設定個人的預期目標并對現(xiàn)在所擁有的感到滿意,就是一種知足。正是基于這一認識,參加工作32年來,他對自己所經(jīng)歷的每一個崗位,從縣廣播站記者到縣委辦副主任、政研室主任,從市政協(xié)辦公室科長到委室副主任、副秘書長,再到綏寧縣、邵東縣組織部長,都是帶著一顆知足的心,不管干多長時間,不管多苦多累,都不攀不比,不聲不響,盡心盡意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。雖無非凡業(yè)績,卻也無愧于組織和百姓,先后立二等功一次、三等功五六次。
在綏寧當組織部長7年,李如意到過全縣349個村的近300個村走訪調研,傾聽老百姓的呼聲和要求,幫助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和難事。離開綏寧到邵東工作已經(jīng)一年半了,至今仍然不時接到綏寧村干部的問候電話和政策咨詢電話,還有一些甚至跑到邵東來看望他。這些雖很平常,但在李如意看來,卻是老百姓對他實心工作的一種肯定,因而感到很滿足。正是因為能夠保持一種知足常態(tài),因而無論在哪個崗位,無論干哪樣工作,不管是當一般干部還是當所謂手握實權的組織部長,也不管是在邊遠綏寧工作還是在近城邵東工作,李如意在心理上都能克服浮躁不安,保持輕松自如。
以感恩之心調適自己
“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兒子,沒有任何背景靠山,也不會走東串西找門路拉關系。”李如意說,大學畢業(yè)參加工作不到兩年,就成為單位的中層骨干,然后從副科級到正科級再到副處級。一路走來,工作上他做到了積極想事、認真干事,但在升職上卻從來沒主動向組織上提出過要求,也從來沒為自己的事上過領導的家門,都是在埋頭工作中坦然接受組織的每一次崗位安排。“回過頭來看,如果沒有黨組織的培養(yǎng)和教育,沒有各級領導和同事們的幫助和關愛,沒有那種良好的政治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我的一次次進步是不可能的。”李如意總說,內心里感謝黨、感謝組織。
俗話說,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。李如意認為,知恩報恩是世人普遍崇尚的美德,記住別人的好,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去工作和生活,遠比懷著一顆抱怨的心去工作和生活要強得多。何況作為黨培養(yǎng)多年的領導干部,更應對組織常懷感恩之心,不論進步快慢,都不應抱怨組織,不應因而“懶政”、“怠政”。正是基于這一認識,李如意擔任組織部長8年半來,當迎來送往一個個新老同事而自己“濤聲依舊”時,能以感恩之心理解組織的難處,一如既往地認真扎實工作。
以平和之心調適自己
拿破侖有句名言:“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。”李如意說,這句話在公務員身上同樣適用。一個人只要進入公務員隊伍特別是領導干部隊伍,說政治上不想進步、不想得到組織的提拔重用,那是違心話,關鍵是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(tài)來對待自己的進退留轉。
當組織部長這么多年,李如意同樣也曾充滿過期待,也曾想得到組織的提拔和重用,想到更重要的職位上去實現(xiàn)自己的人生價值。但是,同時作為組織部長,更理解組織上在干部選拔任用方面的難處,因而常以《菜根譚》一書上面的一副對聯(lián)“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,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”來調適自己的心態(tài)。“這副短短二十四個字的對聯(lián),道盡了人生對事對物、對名對利應有的態(tài)度,就是得之不喜,失之不憂,只要自己努力過,只要自己曾經(jīng)奮斗過就行,不必過分在意得失,不必過分看重成敗,更不必過分在乎別人的說長道短。”李如意感慨道,只要真正做到了寵辱不驚、去留無意,自然能夠心境平和、怡然自得,自然能夠達觀進取、笑對人生。